如何做留学生?
不少年轻的父母,或亲戚朋友,有个孩子考上外国名牌大学后,喜上眉梢。要知道,能考上外国名牌大学,在中国学子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谓成绩优良。但去读了后,却发现孩子有些行为不知如何是好。譬如,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比国内高一截子的文化素质,好强的性格,以及他们所不理解的自由理念……
“国外非名牌大学,尤其本科教育,不是很难吗?”不少人会问。是的,国外本科教育最讲究“学术性”,所谓学科分类精细,专业性极强;教授给学生“真才干”;教学以理论为主等等。而中国的本科教育,向来重实践,注重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和应用。所以说,国外名校的本科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也许更“全面”,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能力”,包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些是建立在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的。
应该说,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只要思维正常,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并非是难事。真正麻烦的是那些“不够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在中学时成绩优秀,靠高分入读一流学府,但毕竟,当初他们所受的高中教育未必是最优秀的。而到了国外读书后,进的是顶级学府,接受的是顶级教育,同学的“水准”也很高,自然会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心理不够成熟时,很难自我优化,融入一流学府的“文化”中去。所以说,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很难成为“国际人才”。
成为“国际人才”的另一项条件是其价值观要国际化。这有点像中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要先走一步,既不能不顾现实,也不能盲从外国。要独立地、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的长处和短处,并兼顾两方面的因素,融合成自己的价值观。那么,要具备这种国际化,既要有机会,更要求得师教。西方教育的强项在于“教学自由”,重“启发式”教学,重研究,重探索,强案例论证和讲辩。国内大学生最欠缺的也是这些。要补上这一课程,最好的方式是“海外留学”和邀请海外名校的硕、博士来华讲学。另外,中国的家长、老师和教育部门领导,要逐渐更新观念,不要一味担心孩子会犯错误,更不要以长辈的居高临下态度教育孩子、训练孩子,一切要走学术道路、科研道路。有了科学的评价标准,“非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同样能成为国际公认的人才。家长、老师、教育部门领导也要根据国外名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学生,不要等到孩子失去信心后,再来矫治和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