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硕士需要套词吗?
作为过来人,建议题主可以“套”词,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刷”教授。 这里说的“套”是广义的,包括发送邮件、打电话、上门拜访等一切可以跟老师建立联系的方式都可以叫做“套”。 而所谓的“刷”是指疯狂给某个课题组或项目发简历和申请信。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言,我个人更喜欢学生先“套”在联系,然后如果觉得还可以再进一步沟通的话我会给学生机会的(比如说让学生给我发一份中长的cover letter详细阐述自己对本组的研究感兴趣的原因以及自己的背景和经验是否能有助于该研究等等)。 如果学生很用心地写了这样的一个cover letter并且非常符合我的兴趣点的话,我会非常乐意和学生继续沟通的。比如学生和我分享他一些奇怪的想法或者是对我这个领域不成熟但却很有趣的看法时我常常会被逗乐。 但是,如果学生仅仅是发了份简历和简单申请原因就说自己要报考我的项目,那我一般都会回得比较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希望学生能够先了解一下我对这个领域研究的内容是否真正感兴趣,而不是随便选了一个项目就打算投身其中。
所以,回到题干的主题,我认为在申请季的前期阶段学生们应该多“套”少“刷”——有目标性地去“套”比对直接“刷”教授效率更高。 因为一般来讲如果你“套”的情况是对方回复了很长一段内容给你的话,那么基本上你是“刷”到这个教授的机率就很大了。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教授手里,我只是觉得学生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刷”教授是非常低效的申请策略。 至于要如何“套”到教授呢?还是那句话,广义的“套”其实包括了各种方式的沟通。在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各位同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尽量多展示自己和项目之间的匹配度;二是注意保持礼貌和分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