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怎么说饼干?
我在澳大利亚定居,经常听到别人说“I am going to have a biscuit” ,这里biscuit就是“饼干”的意思了~跟你们说说澳洲人是怎么吃饼干的吧! 其实澳洲人说的“biscuit”就是我们常吃的饼干,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啦~而且“吃饼干的英语”也特别可爱~~
1、拿一块饼干,然后开始“撕咬”(crunch)
2、把一块饼干泡在牛奶里,然后“搅拌”(stir) 比如我们在下午茶时间,会准备一个盘子,里面放一些饼干,再倒上牛奶或者茶,我们就这么拿着勺子,一边搅拌一边吃~~是不是很可爱呀~~~哈哈~~
3、用手捏着饼干的一角,“敲开”(crack)另一角
4、对半掰开后,用手指蘸点巧克力酱等等,抹在表面再吃
5、或者直接拿筷子夹着吃也行… 除了以上5种吃法外,其实还有各种各样的饼干食谱,只是我不太会做~ 之前我试过自己做燕麦饼干,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做的过程中发现,澳洲的燕麦太粗了,很难搅匀做成面团;而国内的燕麦又太细,做出来的饼干口感又不对……所以啊,还是买现成的比较好咯~~ 那么问题来~~~你们在澳大利亚吃过最奇葩的饼干是什么?
中国人吃的饼干和西方人吃的Cracker虽然都是配茶吃的食物,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中国人吃的饼干多半是酥松型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油和糖,通常饼干里不会有盐味的,哪怕是巧克力味的饼干也不会有咸味。西方的Cracker则多半是硬脆型的,主要用油很少,通常也没有糖(sugarfree),有的干脆就是有咸味的,我们所谓的苏打饼干就是Cracker中的一种。所以,“饼干”这个名词应该专指我们中国人吃的那种酥松型的饼干,英文不能对译为cracker。有人建议译成cookie,其实Cookie也是有歧义的。
在美国和法国,Cookie也是指配茶吃的点心,但Cookie的主要原料是黄油、糖和面粉,从制作工艺上讲跟我们中国人吃的饼干有类似的地方,不过Cookie通常比我们中国人吃的饼干更甜更有嚼头。在美国和法国,Cracker和Cookie是有所区别的。但在英国,Cookie没有独立的意思,在字典的注释中是作为Cracker的同义词解释的。
鉴于“饼干”一词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固定的含义,专指一种主要用油和糖制成的配茶点心,如果将“饼干”一词简单地音译为Biscuit或同义词 Cracker,很容易引起歧义。尤其是前者,在不同的国家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不宜作推广使用。因为语言的本质是服务于人,应当尽量符合使用该语言的本族人的习惯,所以建议将“饼干”一词音译为GuanBing或GuenBin,以便与中国大陆以外的英语使用者沟通。当然,如果到国外去购买类似中国生产的饼干的食物,可根据中国饼干的不同口感和品种,分别称呼Biscuit(酥软型,如太平园、沙琪玛),Cookie(甜脆型,如牛舌头、奶油饼干),Cracker(咸脆型,如苏打饼干、咸香味锅饼)。